更新时间:2025-10-10 11:50:46点击:
怀孕后必做检查全梳理:分阶段了解检查项目与意义
孕期检查是监测母婴健康、及时发现异常的关键环节,不同孕周检查项目各有侧重。以下结合孕期三个阶段,详细梳理怀孕后需做的检查,帮助准妈妈明确检查重点、做好准备。
一、孕早期(1-12 周):确认妊娠状态,排查早期风险
孕早期检查核心是确认宫内妊娠、评估胚胎发育情况,同时排查基础疾病和传染病,为孕期健康奠定基础。
1. 首次正式产检(孕 6-12 周):关键基础检查
必做项目及目的:
血常规:检查血红蛋白、白细胞、血小板等指标,判断是否存在贫血(孕期贫血可能影响胎儿氧气供应)、感染或凝血功能异常。
尿常规:检测尿蛋白、尿糖、尿白细胞等,排查尿路感染(孕期免疫力下降易引发)、妊娠期糖尿病(尿糖异常可能提示风险)及肾脏功能问题。
肝肾功能检查:通过谷丙转氨酶、胆红素、肌酐等指标,评估肝脏和肾脏功能,避免因基础肝肾疾病影响孕期健康(如肝功能异常可能需调整用药)。
血型检查:包括 ABO 血型和 Rh 血型,明确血型类型,预防分娩时母儿血型不合引发的溶血问题(如 Rh 阴性血型妈妈需提前准备抗 D 免疫球蛋白)。
凝血功能检查:检测凝血酶原时间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,排查凝血异常,降低孕期出血(如胎盘早剥)风险。
传染病筛查:涵盖乙肝病毒(HBV)、丙肝病毒(HCV)、梅毒(TPPA 或 RPR)、艾滋病病毒(HIV)检测,若存在感染,需及时干预(如乙肝妈妈需在孕期注射阻断针,避免胎儿感染)。
甲状腺功能检查:检测促甲状腺激素(TSH)、游离甲状腺素(FT4)等,甲状腺激素异常(甲亢或甲减)可能导致流产、胎儿智力发育障碍,需及时治疗。
B 超检查:这是孕早期核心检查,需确认三大关键信息:①是否为宫内妊娠(排除宫外孕,宫外孕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危及生命);②明确孕周和预产期(通过测量孕囊大小、胎芽长度推算);③观察胎儿数量(排查多胞胎)及是否有胎心胎芽(确认胚胎存活)。
心电图检查:评估心脏功能,排查妊娠期心脏病(孕期血容量增加会加重心脏负担,有基础心脏病需提前制定护理方案)。
注意事项:首次产检需空腹(因肝肾功能、血糖等检查需空腹抽血),建议穿宽松衣物方便 B 超检查,同时携带身份证、医保卡,建立孕期健康档案。
二、孕中期(13-27 周):监测胎儿发育,筛查畸形与并发症
孕中期胎儿器官快速发育,检查重点是排查胎儿结构畸形、染色体异常及妊娠期并发症(如糖尿病)。
1. 常规产检(每 4 周一次):基础监测
每次常规产检均需进行血压测量(排查妊娠期高血压)、体重监测(控制体重增长速度,避免超重引发并发症)、宫高和腹围测量(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),同时复查血常规(监测贫血情况)、尿常规(排查尿蛋白,预警高血压)。
2. 关键专项检查
唐氏筛查(孕 15-20 周):
目的: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甲胎蛋白(AFP)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β-HCG)等指标,结合孕周、年龄,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(21 - 三体综合征)、爱德华氏综合征(18 - 三体综合征)的风险。
注意事项:无需空腹,若结果为高风险,需进一步做无创 DNA 检测或羊水穿刺明确诊断。
无创 DNA 检测(可选,孕 12-22 周):
目的: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,检测胎儿游离 DNA,精准筛查唐氏综合征、爱德华氏综合征、帕陶氏综合征(13 - 三体综合征),准确率达 99% 以上,且无创伤(避免羊水穿刺的感染、流产风险)。
适用人群:适合唐氏筛查临界风险、年龄 35 岁以上(高龄孕妇染色体异常风险较高)或有染色体异常胎儿分娩史的孕妇。
大排畸 B 超(孕 20-24 周):
目的:俗称 “四维彩超”,全面检查胎儿各器官结构,包括头部(排查脑积水、无脑儿)、面部(排查唇腭裂)、心脏(排查先天性心脏病)、脊柱(排查脊柱裂)、腹部(排查内脏外翻、多囊肾)、四肢(排查肢体缺失或畸形),是孕期最重要的畸形筛查项目。
注意事项:检查时间较长(约 30 分钟),建议提前预约,若胎儿体位不佳(如背对探头),需适当活动(如散步)后重新检查。
妊娠期糖尿病筛查(孕 24-28 周):
目的: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,检测空腹、服糖后 1 小时、2 小时血糖,排查妊娠期糖尿病(孕期血糖过高可能导致胎儿过大、早产、新生儿低血糖)。
注意事项:检查前需空腹 8-12 小时,检查当天先抽空腹血,然后口服 75 克葡萄糖水,分别在 1 小时、2 小时后抽血,期间不可进食、剧烈运动。
三、孕晚期(28-40 周):评估分娩条件,监测胎儿宫内状况
孕晚期胎儿即将足月,检查重点是监测胎儿宫内储备能力、确认胎位、评估孕妇分娩条件,为分娩做准备。
1. 常规产检(孕 28-36 周每 2 周一次,孕 37 周后每周一次):高频监测
除延续孕中期的血压、体重、宫高、腹围测量及血尿常规复查外,孕 32 周后需增加胎心听诊(每次产检听胎心,正常范围 110-160 次 / 分钟,判断胎儿是否存活)。
2. 关键专项检查
胎心监护(孕 32-34 周开始,孕 37 周后每周一次):
目的:通过监测胎儿心率变化与胎动、宫缩的关系,评估胎儿宫内储备能力,排查胎儿宫内缺氧(如胎心减速可能提示缺氧)。
注意事项:检查时间约 20-30 分钟,建议在胎动较频繁的时段进行,若胎儿活动少,可适当进食、抚摸腹部刺激胎动。
B 超检查(孕 30-32 周、孕 37 周左右):
孕 30-32 周 B 超: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(测量双顶径、股骨长、腹围,判断是否与孕周相符),检查胎位(确认头位、臀位或横位,臀位需提前评估是否能纠正),监测羊水深度和胎盘成熟度。
孕 37 周左右 B 超(足月 B 超):关键评估分娩相关指标,包括胎儿大小(估算体重,判断是否能顺产)、胎位(确认最终胎位,决定分娩方式)、羊水指数(排查羊水过多或过少,影响分娩和胎儿安全)、胎盘位置和成熟度(胎盘老化可能导致胎儿供氧不足)。
产科检查(孕 37 周后):
目的:通过妇科检查,评估孕妇骨盆大小和形态(判断是否具备顺产条件)、宫颈成熟度(预测分娩时间,宫颈越成熟,越易发动宫缩),同时检查外阴、阴道情况,排查炎症(避免分娩时感染胎儿)。
胎心监护(孕 40 周后若未分娩,需增加频率):
若孕 40 周后仍未自然发动宫缩,需每 2-3 天做一次胎心监护,密切监测胎儿宫内状况,避免过期妊娠(超过 42 周未分娩,胎儿缺氧风险增加)。